- 麻薇;
为解决现有基于对比学习的图像文本跨模态检索方法因正负样本选取不够灵活,导致语义相似数据在公共子空间中距离较远、模型判别性能降低的问题,文章提出如下方法:首先,设计新的评分机制以实现正负样本的灵活选取;其次,利用变分自编码器生成相似性更高的正样本并将其纳入正样本集合,通过对比学习增强模型判别能力;最后,采用软注意力机制学习图像与文本间的细节语义信息。实验结果显示,与9种对比方法相比,该方法在Wikipedia数据集和微软通用目标检测、分割与字幕生成(Microsoft Common Objects in Context, MS-COCO)数据集上的图像检索文本任务、文本检索图像任务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均有明显提升。但研究存在一定局限,即模型规模较大、参数量较多,导致训练过程复杂,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耗费时间较长。综上,此方法可有效增强模型判别性能,并充分关注数据间的细节语义信息,从而显著提升跨模态检索性能。
2025年21期 v.37;No.583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文焱;
文章围绕深度学习与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展开综述。首先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与Transformer模型在图像特征提取中的基本原理,阐明了二者分别在捕捉局部细节和建模全局关联信息方面的优势。接着梳理了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如逻辑滤波、多分辨金字塔及小波变换等。随后重点综述了几种典型网络架构:基于Transformer的自编码融合模型、双分支特征增强融合网络、引入坐标注意力的改进方案及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预训练的Swin Transformer融合方法。最后总结了各方案在融合质量、计算开销与数据需求方面的利弊,展望了结合MAE预处理与3D CNN建模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心脑血管医学影像诊断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铭健;
三维物体检测是自动驾驶系统感知周围环境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与可靠性。文章梳理了当前3D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基于图像、激光雷达点云以及融合多种传感器信息的检测方法,并在KITTI数据集上对比分析了各类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识别效果。同时,文章也关注了极端条件下系统容易出现的识别不稳定问题,总结了当前提升检测稳定性的技术手段,如图像增强、多传感器协同感知和数据多样性训练等。要进一步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检测能力,关键在于:获取更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并精准标注,优化算法运行速度以满足实时需求,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并推动多模态信息融合与感知-决策链路的端到端协同设计。这些将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感知系统向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向发展。
2025年21期 v.37;No.583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谢韵涵;吴心怡;王金凤;陈思叡;万刚远;
针对传统船舶轨迹离线压缩方法因仅保留特征点而导致轨迹残缺、复原困难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过拟合反向传播(Overfitting-Backpropagation, OFBP)神经网络的压缩方案。该方案通过时间戳数值化、合理增加神经元数量及丢弃正则化的手段优化网络过拟合能力,以时间戳和网络参数替代原始轨迹数据。实验结果表明,OFBP神经网络的轨迹拟合能力约为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BP)神经网络的6倍,压缩后平均误差为9.72×10~(-4),压缩率达65.6%,耗时低于1.5 s,可实现轨迹的高保真与高效压缩。
2025年21期 v.37;No.583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伍辉;杨克须;陈怡;曾诚;李庆;邵长城;
侧扫声呐图像目标检测是现代海洋环境监测中的重要课题。为提高侧扫声呐图像中小目标的检测精度与效率,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8和视觉变换器(Vision Transformer, ViT)的新型目标检测模型——YOLOv8-ViT-KD。首先,将YOLOv8与视觉变换器结合,增强特征提取能力;其次,采用知识蒸馏(Knowledge Distillation, KD)方法,以YOLOv8为教师模型、YOLOv8-ViT-KD模型为学生模型进行训练,有效减少假阳性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新模型在测试集上的精确率达85.721%,召回率达82.19%(较标准YOLOv8模型提升12.80%)。与标准YOLOv8模型相比,该模型检测性能显著提升,可在海底复杂环境中有效完成特定目标的检测任务。
2025年21期 v.37;No.58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邓立;王毅;谭志成;
要推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纺织产业作为典型的传统制造业,其数字化转型需求尤为紧迫。文章围绕AI赋能纺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展开研究,分析该领域当前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政策制定者和业界实践者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文莉;石浤澔;王宇航;
在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与推理过程中,集群在计算、存储和互联方面的综合能力对整体性能起着关键性影响。文章以大模型DeepSeek-V3的优化实践为核心,系统探讨了该大模型在服务器架构、训练效率、通信优化、存储管理以及软硬件协同部署等环节所采取的改进措施。研究成果可为大规模智算集群的构建,以及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柳青;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医院建设主要依靠先进的智能化技术与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医患和医院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优化患者服务和诊疗流程,进而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并缓解目前普遍的“看病难”问题。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医院建设的情况。从信息安全防护、数据平台构建、人才队伍建设等视角,提出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医院建设路径,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医院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与管理水平。
2025年21期 v.37;No.583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书嘉;
基于大数据时代多源异构信息处理的现实需求,文章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设计分层协同架构,借助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混合模型完成特征深度融合,并结合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 DBN)模型提升智能分析效果。搭建仿真环境开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数据融合准确性、分析精度、处理效率及资源利用率等关键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切实提高了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能力和智能分析水平,为相关领域复杂数据处理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手段。
2025年21期 v.37;No.58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文婷;
ChatGPT在英汉机器翻译中展现出显著的效率优势,但在处理文化负载信息时存在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文学经典、诗词意象及习语表达三类案例的分析,系统考察其翻译表现。研究发现,ChatGPT对高频文化负载词能兼顾语义与文化内涵,但对低频独特表达则出现翻译偏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文化信息缺失,且高度依赖人工提示。算法局限、英汉文化差异及数据更新滞后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文章提出构建文化语料库与人机协同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提升其深层文化转换能力。
2025年21期 v.37;No.58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季福建;赵新明;
文章聚焦于微创手术培训中智能视觉辅助系统的实践应用策略。首先,分析了该系统在培训中的作用,包括提供清晰视野、实时标记指导及融合多模态影像信息;其次,阐述了实现路径,涵盖构建多模态视觉信息融合系统架构,涉及明确目标、规划采集模块、信息预处理及搭建融合核心模块;再次,整合了智能视觉算法与机器人手术系统,包含明确需求、搭建传输链路、算法适配优化及建立协同机制;最后,提出了优化分阶段培训流程的视觉辅助策略,涵盖基础阶段引导、进阶阶段反馈和高级阶段模拟。
2025年21期 v.37;No.583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许磊;
随着光伏电站规模的扩大,人工巡检方式效率低、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自主巡检技术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针对光伏电站无人机自主巡检中的路径规划与仿地飞行优化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分析光伏电站巡检需求特征,提出基于分区覆盖的全局路径规划方案;其次,设计仿地飞行高度自适应调整方案,实现复杂地形下的安全飞行;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为光伏电站的智能化运维提供技术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丁奕;黄健文;匡磊怀;甄勇;唐诗;
中国移动云盘在用户增长和活跃度提升的过程中,会面临部分用户进入“沉默或流失状态”的问题。针对这类用户的“沉默唤醒策略”是运营中的关键环节,但其执行过程中可能与客户投诉产生一定关联。文章构建了一套基于生命周期、用户流失分数和四维三度特征的投诉预测模型。特征消融实验表明,此模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上线后每发送一亿条短信的用户投诉量下降超70%,并为产品一线营销策略优化和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2025年21期 v.37;No.583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慧洁;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不断发展,模型的训练、推理及应用对算力的需求呈现爆炸式增长,传统云计算也逐步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算云方向升级。文章简述了智算云概念及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支撑智算云发展的计算、存储、网络、算网一体、AI开发平台、模型服务等关键技术,并对智算云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5年21期 v.37;No.583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于荣;钱诗君;
针对工业机器人在复杂作业环境中定位精度不足与实时性受限的问题,文章设计并优化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定位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图像语义特征,构建端到端空间姿态回归模型以实现高精度位姿预测。在系统设计层面,引入多视角融合策略与高效模型推理机制,提升了整体稳定性与响应速度。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精度与推理时延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
2025年21期 v.37;No.583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喜林;
针对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传统模式存在的效率低、风险高、数据孤岛等核心问题,文章系统性地探究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在施工全流程中的深度应用路径。通过构建“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机器学习”的三维协同架构,实现了施工进度动态预测、安全风险智能预警、资源配置优化等关键功能。引入长短期记忆-条件变分自编码器(Long Short-Term Memory-Conditional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LSTM-CVAE)混合模型进行进度预测,利用时空图卷积网络分析风险传播路径,并结合具体工程案例验证技术有效性。数据表明,AI系统可使施工效率提升35%~42%,安全事故率降低68%,工期偏差控制在±2.5%以内,材料损耗减少22%。研究结果表明,AI技术通过全域数据融合与智能算法赋能,显著提升了电力施工管理的精细化与智能化水平,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
2025年21期 v.37;No.58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许珏;
人工智能技术为医院档案管理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新动能。通过智能分类、数据分析与信息安全保障等技术手段,医院档案服务在资源整合效率、信息精准调用及用户个性化需求响应等方面获得显著优化,推动了档案管理模式由被动存储向主动服务的跨越式升级,为医疗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文章从医院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入手,讨论了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结合A医院分析人工智能在医院档案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2025年21期 v.37;No.58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贤;黄呈铖;史官雨;刘舒桐;
车辆路径规划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是物流与运输系统中的核心优化问题之一。随着实际应用中多约束条件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传统的单目标或低维多目标优化方法已难以有效应对。文章系统综述了高维多目标进化算法(Many-Objective Evolutionary Algorithms, MaOEA)在车辆路径规划中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高维多目标优化与车辆路径规划的基本概念;其次,按时间线梳理了该领域的关键算法突破与应用案例,包括蚁群优化、病毒进化机制等方法的引入与改进;最后,指出当前研究在动态环境适应性、算法通用性与计算效率等方面仍存在局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如动态多目标优化、机器学习辅助进化算法、量子计算加速等提出展望。
2025年21期 v.37;No.58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祝文琳;詹振威;孙小懿;李维钧;雍喆;
文章基于经营结果、内部控制及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三个方面选取财务危机预警指标,采用聚类方法对企业进行分组。对于分组中与已标记财务危机公司特征相似但未被标记的公司,研究认为其与财务风险公司存在共性,并将其归类为具有财务风险的公司,其他类别仍作为正常样本。分别对随机森林、逻辑回归这两个模型进行训练,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通过对两个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随机森林模型为最优模型。
2025年21期 v.37;No.58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镡玉洁;
深度学习是基于深层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的机器学习技术,是目前主流的情感分析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情感分析的研究背景与现状;其次简要阐述了早期情感分析方法(情感词典法、机器学习法)及其优缺点,重点论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方法,从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预训练模型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总结深度学习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剖析现存问题;然后梳理了情感分析常用的相关数据集;最后概述了情感分析的应用场景及未来展望。
2025年21期 v.37;No.58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清超;刘巍;
针对当前超声脉冲反射信号壁厚计算方法精度低、鲁棒性差,难以满足实际工业检测需求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k均值聚类的超声脉冲反射信号壁厚计算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轴向平均能量的时间增益补偿方法,解决了超声脉冲反射信号随传播距离增加能量逐渐衰减的问题;然后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设计了一种超声脉冲反射信号回波特征定位方法,实现了超声脉冲反射信号回波特征精准定位;最后在回波特征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超声脉冲反射测厚机理,实现了超声脉冲反射信号壁厚的精确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方法的壁厚计算误差小于5%,能够满足实际工业检测的需求。
2025年21期 v.37;No.58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礼民;
随着5G乃至未来6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对信道估计的准确性、实时性与鲁棒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传统方法在复杂动态干扰环境下往往难以满足需求。文章提出一种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 LSTM)的复合模型,利用CNN的特征提取能力和LSTM的序列数据处理优势,对软件无线电采集的幅度谱数据进行分析。实验表明,该方法在单音、多音、窄带/宽带噪声及梳状噪声等多种干扰条件下,均能实现准确的干扰识别和参数估计,保持较低的误码率和估计误差。同时,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动调整通信策略,降低误帧率。研究成果验证了深度学习在提升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和自适应能力方面的应用价值,为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捷;
车联网对通信系统的高可靠性、低时延提出了严格要求。5G技术具备高带宽及低时延的优势,但在应对高动态拓扑和复杂传播环境时,链路稳定性依旧面临着严峻考验。为提升通信的可靠性,目前研究聚焦于多连接机制、信道状态预测、辅助中继和快速切换优化等关键技术方向,依托联合优化调度与架构重构,在动态环境中实现链路无间断、时延可约束的传输目标。相关仿真验证了技术组合方案在多种典型情景里的显著增益效应,为高性能车联网通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行的支撑。
2025年21期 v.37;No.583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晔鸿;
医疗设备光通信接口需强化电磁兼容与数据安全防护。具体可凭借高导磁率合金屏蔽层及宽频段LC(Inductor-Capacitor)滤波电路抑制电磁干扰,以符合IEC 60601-1-2 4级标准;同时,采用量子密钥分发与AES-256-GCM算法构建低延迟加密体系,并结合动态身份认证机制,实现端到端数据保护,以满足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DICOM)及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HIPAA)等法规要求。
2025年21期 v.37;No.583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嘉薇;
现有采集技术存在采集效率低、测量误差大、能耗高以及数据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文章设计了一套分布式电能计量数据采集方案,采用分布式架构体系,整合硬件选型配置、软件功能架构搭建及系统安全防护设计等技术手段,以有效提升数据采集精准度,降低系统能耗,保障数据安全。此方案为提高电能计量效率及数据管理水平提供了实用途径,有力支撑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2025年21期 v.37;No.583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元;张怡然;莫静泱;袁涛;沈嘉炜;
针对企业通过微信群和邮件发送会议通知时存在的易遗漏、触达率低及安全合规风险问题,文章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智能化电话会议语音通知系统。该系统深度集成企业行政IP多媒体子系统(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平台,运用智能语音技术和预测式外呼算法,实现了通知从创建、转换、触达到反馈的全流程自动化闭环管理。经实际测试,该系统可有效提升企业会议通知效率。
2025年21期 v.37;No.583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蔺世军;杨音璇;
文章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TM32(STMicroelectronics 32)微控制器的三维运动控制系统,旨在实现对X、Y、Z三个空间维度的精准定位与运动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执行多轴联动、复杂路径跟踪和重复定位等方面表现良好,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以内,满足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小型数控平台等应用场景的基本需求。
2025年21期 v.37;No.583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侯凯;
文章设计了载波通信技术下地下配电室信号跨域加密传输方法。首先,建立信号传输等效电路,分析原始配电室信号强度,再根据信号衰减情况,增强地下配电室信号跨域传输强度;其次,在地下配电室搭载电力载波通信芯片,依据载波通信调制解调原理,获取符合电力线传输需求的载波通信信号,并建立配电室增强信号加密映射方程;最后,在确保任意两个跳频序列频隙重合次数尽可能少的条件下,调整配电室加密映射信号跨域传输的平均跳变距离,从而实现配电室信号跨域加密的安全传输。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后,加密信号质量较高,加密传输效果良好,对提升配电室状态监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025年21期 v.37;No.583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天朝;朱煜;
近年来,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现有水情监测系统存在着数据传输滞后、精度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黄河河南段水情监测情况,引入5G技术,系统阐述基于5G技术的水情监测方案,并将其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能够提供更加高效、准确的水情数据,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2025年21期 v.37;No.583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波;王鑫;刘鲁根;
针对传统医疗仪器管理中信息孤立、运维性能低下等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自主决策一体化管理系统体系结构,通过“云-边-端”协同达成医疗设备与信息管理的高度集成。研究构建了包括设备感测、边缘运算、云端系统三层科技系统,采用信息熵信息集成算法、马尔可夫链失效预估模型及优化粒子群改进算法,解决了多源数据处理、设备智能运维及资源分配优化等关键问题。平台功能包括设备全生命周期维护、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及远距离医疗服务合作,同时研究信息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信息安全系统,满足医疗信息隐私保障需要。研究成果为医疗技术仪器维护提供技术规范,为构建可靠、高效的智慧医疗中心生态系统铺垫理论基石。
2025年21期 v.37;No.583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一鸣;胡燕;
为探究《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CSE)的研究动态,文章基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2015—2024年的中文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 6.3.R1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热点及前沿。结果显示,CSE研究经历了起步、增长与平稳深化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热点聚焦于CSE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能力维度研究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基础教育阶段CSE应用的实证研究,以促进CSE的深入发展。
2025年21期 v.37;No.583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宝磊;
目前,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多,医疗机构的仪器设备面临数量扩增问题。以往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存在管理效率低、人工失误不可避免等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日常管理,医院仪器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中也逐渐引入信息化技术。文章通过总结当前医疗仪器设备精细化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探讨信息化技术在其管理中的应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梦娇;刘丽;
译者行为作为翻译批评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提升译者职业素养和优化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4—2024年间有关译者行为研究的356篇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分别对研究趋势、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译者行为研究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乡土语言、翻译批评和译者葛浩文;研究前沿聚焦于翻译行为和字幕翻译。未来应加快译者行为的理论构建与推广,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推动该领域研究向多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025年21期 v.37;No.583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映婷;
文章分析了医疗器械嵌入式控制系统在控制单元、通信链路、能源供给及程序执行等层面存在的典型故障类型,研究了控制状态采集识别、信息传输链条重建、电源波动调压降扰与程序结构容错恢复四类维保优化路径,提出了基于功能结构映射的故障诊断与动态修复思路,旨在构建适配复杂工况与异常行为的系统化维保机制。
2025年21期 v.37;No.583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晓和;
针对传统编程作业批改效率偏低、主观性突出及现有自动化工具评测维度单一的现实问题,文章构建了融合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与抽象语法树(Abstract Syntax Tree, AST)的全维度评测系统。该系统借助AST解析提取代码结构特征,结合LLM的语义理解能力,对代码正确性、逻辑完备性及编程规范性进行多维度评估,同时引入知识图谱构建错因归溯与补救建议,依托指令工程生成个性化反馈内容。实验数据显示,该系统在函数题、类与对象题等典型题型中的综合评分准确率达89.1%,反馈有效性平均得分为4.05分,批改效率提升幅度达85%,可助力智能化教学实践。
2025年21期 v.37;No.583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雅娟;朱炜;张斌;
针对当前广东移动超大规模业务支撑系统的现状,文章提出了系统在实现云原生、进行国产化替代过程中的稳定性对策与最佳实践。基于高可用、高并发、高容错和高可观测的四维架构治理体系,该系统实现了核心生产系统重要业务故障切换时间小于1 min,数据库主机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使用率下降15%,年节约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投入逾百万元,为亿级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供了可靠保障,同时为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2025年21期 v.37;No.583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馥铭;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进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通过在节目制作、信号传输、播出覆盖等环节的深度应用,有效提升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扩大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为更多观众带来精彩的视听体验。基于此,文章系统论述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从节目制作、信号传输、播出覆盖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技术在这三方面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广播电视工程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樊芃材;
文章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的自动化校验系统整合税务申报数据多维度特征,借助分布式数据处理架构,实现数据采集、清洗及规则匹配全流程自动化。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动态校验模型,识别逻辑冲突、格式错误等异常,结合国网业务特性定制规则库,确保校验结果符合行业规范。实践表明,系统可降低人工干预成本,缩短校验周期,为税务申报数据质量管控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国网税务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型。
2025年21期 v.37;No.583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中祥;
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管理部门,其承担着各种核心职能,如政策制定与执行、社会秩序维护、公共事务管理等。借助提供公共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协调社会关系等功能,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文章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和传统计算机信息管理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三个方面初步探究了其应用路径。
2025年21期 v.37;No.583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开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基于计算机的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已成为当前电子工程的主要控制模式。相较于传统设备控制模式,该控制模式具有更高的自动化程度,对各类设备的控制能力更强,且与中国当前电子工程发展趋势相契合,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中国电子工程的长久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基于计算机的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进行了综合分析讨论,旨在总结当前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展开探讨。
2025年21期 v.37;No.583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昂;徐宁;
近年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技术改变了内容生产模式。佛山文创产业在借助AIGC实现创新转型的同时,亦面临着潜在的版权风险。为应对佛山文创企业面对算法黑箱带来的责任界定困境与潜在的跨法域治理难题,文章引入玛格丽特·博登的创造力理论,将风险映射为组合式、探索式与变革式三类,进而构建了一套兼顾制度稳健性与产业可操作性的“分层治理+区块链确权与取证+跨法域协同平台+基金支持”的解决方案,以期助力佛山文创产业及全国同类型制造业城市应对AIGC带来的版权挑战。
2025年21期 v.37;No.583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健;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具备信息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当前课程教学存在考核形式单一、内容抽象复杂、线上线下教学脱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文章将5E教学模式与数字孪生技术相结合,利用该技术虚实共生、高度仿真的特点,通过“课前吸引—课中探究—课后评价”三个教学阶段,协调分配线上与线下资源,并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探索全新的信息技术混合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混合教学模式可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打破知识壁垒,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与培养,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025年21期 v.37;No.583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黎博宁;
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文章引入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 SECI)模型,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该知识转化模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隐性知识转化效率,显著改善教学效果,且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
2025年21期 v.37;No.583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新会;刘红亚;王立坤;
文章基于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理论,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了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以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电子商务B课程为依托,通过调查问卷对该模式展开分析。基于PBL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师生互动性,推动教师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将PBL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出“问题驱动—团队协作—实践验证”的闭环式PBL教学流程,形成了适用于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研究表明,该教学新模式有助于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推动教育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21期 v.37;No.583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清洁;
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迅猛发展并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这推动高职教育作出相应调整。当前,要提升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实训教学成效,需实现AI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改革并创新实训教学模式,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基准重构实训课程体系,进而推动高职计算机课程实训教学取得更高成效。文章在分析高职计算机课程实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就如何推动AI在高职计算机课程实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并实现深层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了优化对策,为进一步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实训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冬梅;
以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为载体,牛娘戏元素为落脚点,将牛娘戏文创产品的创作融入中职平面设计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探索和构建“传承—提炼—融创—实践—物化”的牛娘戏文创融入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路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有效解决本土非遗牛娘戏传承乏力及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好地突出地方中职学校设计课程的教学特色,丰富教学资源,助推岑溪牛娘戏的繁荣和发展。
2025年21期 v.37;No.583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万雅奇;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发展,AI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数字化教学发展的新趋势,Python编程基础与AI教学融合的课程开发是支撑计算机专业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抓手。为构建适应AI时代需求的编程课程体系,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框架,依托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教学模式,开展了Python编程基础与AI教学融合课程的开发与探索。研究表明,通过融合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融合课程的管理平台建设等创新策略,可提升Python编程基础与AI教学融合课程的质量,为AI技术融入编程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2025年21期 v.37;No.583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衣岩;
文章针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构建了融合知识图谱与深度强化学习的个性化学习系统。该系统结合课程标准的细粒度知识图谱,通过改进的协同过滤算法实现学习资源推荐,同时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有效提升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完成度,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2025年21期 v.37;No.583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超;
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和智能辅助学习理论,提出了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与教学目标融合、创设多样化互动情境及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等策略。通过某中学八年级两个班级的实践,发现AIGC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互动次数、提问次数、编程练习完成率和满意度,学生的学业成绩、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也明显提升。
2025年21期 v.37;No.583 212-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佳锐;王玮;林幸;
在新工科建设与“金课”标准引领下,针对Linux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高阶能力培养缺失、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文章构建了BOPPPS与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PBL项目重构教学内容,依托BOPPPS流程化支架规范教学实施过程,形成“三阶段、六环节”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代码设计能力,为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2025年21期 v.37;No.583 215-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蓉;
随着职业教育的创新变革,中职学校需营造更为优越的学习空间,以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培养。在中职“岗课赛证”混合式育人模式建设中,学校应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融合(Online-Merge-Offline, OMO)教学场景创新手段,构建紧密融通的混合式学习空间,让学生收获良好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体验,深度理解专业知识,形成较强的实践技能。文章将围绕中职“岗课赛证”混合式育人模式中的OMO教学场景创新展开深入研究。
2025年21期 v.37;No.583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利江;
文章以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专业机器学习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构建“四维联动”模型,实现了岗位需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融合。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提升证书通过率、竞赛获奖率和对口就业率等方面成效显著。
2025年21期 v.37;No.583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薛梅;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崭露头角。基于此,文章详细剖析了PBL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了相应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旨在为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文韬;
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中职德育个性化评价中的创新应用方向:借助大数据分析来构建学生德育画像;利用智能评估工具改进作业与活动的评价工作,做到个性化反馈与干预。从案例分析来看,它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方面确实有实际效果。同时,文章还分析了该方法实施过程中需面对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结果显示,把人工智能应用在德育评价中能明显提升其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21期 v.37;No.583 227-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礼娟;
随着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微型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文章通过精准的项目设计、科学的团队协作与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探讨其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策略。实践案例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能,为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提供新思路。
2025年21期 v.37;No.583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冰;李志平;王禹清;徐岩;
文章探讨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后,不仅能够设计典型安全事故模拟实验,还能对比分析传统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的效果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虚拟仿真技术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安全意识和学习兴趣,也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21期 v.37;No.583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金海;
文章探讨了职业院校学科技能竞赛信息化平台。当下,竞赛信息化建设呈多维融合态势,但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失衡、平台功能短板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大数据驱动的平台构建方案,设计了包含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层的技术架构,实现了赛事管理等功能模块,并给出了效能优化路径,包括数据治理、协同机制优化及动态反馈与迭代。未来可拓展平台功能,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推动竞赛成果向产业解决方案转化。
2025年21期 v.37;No.583 236-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磊;
现代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推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体系实现全面升级,AI赋能教育已成为多方研究的热点领域。文章从理论分析层面入手,阐述了AI、学习生态型智慧课堂的基础概念,分析了学习生态型智慧课堂中的AI应用技术,基于AI探索了生态型智慧课堂的新场景和功能,在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生态型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路径,为现代教育体系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南;
高校安全教育和管理服务,是确保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从AI技术赋能出发,剖析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安全教育形式、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及数据分析等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建设智能培训平台、布设监控预警系统、组建数字化指挥中心以及研发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创新途径,旨在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践参考。
2025年21期 v.37;No.583 242-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冰;董佳琦;
针对Web应用开发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情诊断模糊、实践指导滞后、学习效果难量化等问题,文章结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教学平台的智能功能,系统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通过梳理AI赋能教育的理论脉络,依托课程知识与技能体系,设计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六个环节教学流程,明确AI教学平台在学情诊断、资源推送、互动教学、技术难点专题解析、个性化作业、复盘提升等场景的应用逻辑,形成可操作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为同类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2025年21期 v.37;No.583 24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群英;曾琼萱;
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路径。文章针对当前教学体系与新质生产力要求不匹配、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实践平台支撑不足等现实问题,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教学体系重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实践生态建设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专创融合的实践策略。研究提出构建数智化教学新体系、深化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践生态等具体路径,旨在形成可推广的专创融合实施方案,为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2025年21期 v.37;No.583 248-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勋;李德;金华;
文章研究了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模型的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方案,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方法体系,促进了有价值的思政教学资源高效传播与共享,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数据化和AI化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通过设计AI算法模型,融合思政数据、净化思政数据,实现过滤噪声数据、保留正能量数据。以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针对思政教育传播机制智能化改革难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在教学中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5年21期 v.37;No.583 25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狄聪;
文章聚焦数智化技术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的融合,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通过分析专业课程的双重特性(理论抽象性与实践应用性)及学习者的认知分化特征,构建VR教学需求框架。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改革两方面设计创新对策,论证数智化VR教学在提升学习效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能力培养转型中的核心价值,为计算机教育革新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案。
2025年21期 v.37;No.583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